造访苏州园林之前,听过许多议论:有人说,苏州园林较之别处对观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更高一些,至少你要知道一点古典诗词,要知道一点历史典故,还要知道一点造园时期的书风画风等。也有人说,苏州园林大体相同,去一个即可。而我却认为苏州园林既为私家园林,其主人当然会将各自不同的立意、喜好及文化修养蕴含其中,怎会是千园一面呢?带着这样的想法和疑惑,总想见识一下仰慕已久的古典名园。时逢壬寅,秋已过半,在这个桂花飘香、令人痴醉的季节,我有幸走进了苏州精致的古典园林——留园。
一直以来,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、奇石众多而蜚声中外。在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中,留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同时,留园又与苏州拙政园、北京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。留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阊门外,始建于明朝中叶,初为徐泰时“东园”,至清乾嘉年间,东园易主,归于刘恕,园亦易名,改称“寒碧庄”,以应园中松竹常青、寒碧凛然之意。光绪初年,园属湖北布政使盛康,盛氏重加修筑,易园名为“留园”。园以建筑艺术著称,厅堂宏敞华丽,庭院富有变化,颇有步移景换之妙。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,使园林建筑与山、水、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。
【资料图】
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,不但数量多,分布也较为密集,其布局合理,空间处理巧妙。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,从全局来看,没有丝毫零乱之感,给人有一个连续、整体的概念。厅堂、走廊、粉墙、洞门等建筑与假山、水池、花木等,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。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,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。留园的精华,在于它的水面和四周的景观,登高临水穿堂过桥,游遍全园,仿佛穿过了一年中的四季。写意山水与庭院的交织,吸引了无数游人艳羡的目光。在这咫尺之间,一条700多米的长廊如红线贯穿,通幽度壑,秀色迭出,将住宅、祠堂、家庵、花园等分出中、东、北、西四个景区。园内各通道,环环相扣、层层加深,回廊复折、小院深深,接连不断、错落有致,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况。
中部——辟地为池,池畔叠山,以山水见长。穿过毫不起眼的留园石库大门,沿着弯弯曲曲的走廊,我们来到了留园的天井。天井的四角各有一个砖石地漏,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地漏不同,上面刻着铜钱样式的花纹,听导游介绍设计的原意是“流出积水,留下钱财”。进入园子,过前厅,循廊而行,则见北边墙上一排漏窗,隐约透出园子中部山容水态,窗之南面,是一处小天井,靠墙边筑明式花台,墙上有郑思照所题砖额“古木交柯”,花台上柏树一株、云南山茶一株,枝叶离披,漫然相映。“古木交柯”以西则为“华步小筑”,粉墙上嵌有清代学者钱大昕所题的“华步小筑”青石匾,四周有砖细花果浮雕,简而不华,雅而不俗。与“华步小筑”相对的小屋,名为“绿荫轩”,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。轩外景色溪山深秀,以赏留园春景为佳,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,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,因此以“绿荫”为轩名,轩内匾额上“绿荫”两字,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,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。透亮轩敞,临水而建,坐槛上设吴王靠,是夏日赏荷观鱼佳处。
过“华步小筑”,为“涵碧山房”。“涵碧山房”取意宋学者朱熹诗句“一水方涵碧,千林已变红”。为中部主要建筑,俗称荷花厅,厅高大宽敞,陈设朴素,周围老树浓荫,风亭月榭,迤俪相属,楼台倒影,山池之美,堪称图画。涵碧,言草木碧色,倒映水中;山房,言山中房舍,静谧幽深。这四个字,点明了这是一处近山临水的建筑。山房南面为一小庭院,叠湖石花台,栽种牡丹,又有杏花、木绣球、石榴之属,春夏之际,花木交映,高低错落,蔚然深秀。北边平台开阔,临荷花池,池水涵碧,微波粼粼。出“涵碧山房”,越爬山廊,可抵“闻木樨香轩”,木樨,或写作“木犀”,为桂花别名。“闻木樨香轩”四面开敞,周围群植桂花,时逢金秋时节,其花香弥漫四处,香味沁入肺腑。此轩乃全园制高点,坐于轩内远眺,一池清水皱碧铺锦,对岸建筑飞檐翘角,倒映水中。身边则万木森森,风涛阵阵,正是“奇石尽含千古秀,桂花香动万山秋”。
度石梁,至池北山巅,一六角攒尖小亭映入眼帘,这就是“可亭”。可亭四面轩敞,高爽僻静,可风,可月,可晴,可雨,周匝乔木苍苍,间植槭树、银杏、石榴等,再过月余,山寒水瘦,层林尽染,金黄之外,错杂着各种层次的红绿,明媚烂漫,真可称得上一句“秋光泼眼”。明代官员、学者庄昶曾有诗云:“谁将无可仲尼心,来向人间可处寻。我亦欲凭无可可,古今天地共吾襟。”站亭中远眺,屋宇高低,山石错落,花木蔚然,池水静碧,留园中部景致尽收目底。由可亭下来,踏上池中一小岛,是为“小蓬莱”,“蓬莱”为仙山名,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,有曲桥可通,桥上紫藤盘绕,春日藤花绽放,紫气氤氲。小蓬莱以东,筑一小方亭,曰“濠濮亭”,语出《世说新语》:“会心处不必在远,翳然林木,便有濠濮间想也。”单檐歇山式小亭,三面临水,凭栏而坐,野鸟游鱼,俱来亲人。越小蓬莱,过曲溪楼走道,进入留园东部景区,幽暗之后豁然开朗,颇有陆游诗中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之感。
东部——游廊曲折,庭院深深,以厅堂取胜。东部庭院建筑布局紧凑,屋舍雅洁,庭院深深,以厅堂建筑取胜。园中游廊回合,连接景点,同时又与粉墙配合,起到分隔空间、划分庭院的作用,兼之院内小径迤逦,杂植花木,营造出宋词中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的意境,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蕴藉由此可见一斑。主要建筑为五峰仙馆,又称楠木厅,因大厅梁柱均为楠木之故。五峰仙馆坐北朝南,面阔五间,气派豪奢,布置精雅,当中所悬匾额,为清代学者吴大瀓所书。其中北厅的长楹联为:“读书取正,读易取变,读骚取幽,读庄取达,读汉书取坚,最有味卷中岁月。与菊同野,与梅同疏,与莲同洁,与兰同芳,与海棠同韵,定自称花里神仙。”全联对仗工整,寄托遥深,令人读下来甚感琳琅满目、清香满口。精美宏丽的厅堂,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、丰富多样的庭院、幽僻小巧的天井、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、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。
“揖峰轩”,名字来源于朱熹《游百丈山记》“前揖庐山,一峰独秀”。此工程建筑西有一湖石名“独秀峰”,轩前院落称“石林院子”,院落内有晚翠、迎晖、段锦、竞爽等太湖石峰,园主痴石,使用米芾拜石历史典故,称其轩为揖峰轩。揖峰轩原为园主读书赏石处,小轩接鹤所,如今自然已无人于此养鹤,留得“鹤所”二字供人怀想而已,鹤所带一小天井,栽种芭蕉数丛,透过景窗隐约可见蕉叶拂翠,绿意逼人。穿庭院,过厅堂,越曲廊,向东而行,可抵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,林泉蕴含山水之乐,耆硕指年高而硕德者,林泉耆硕之馆,意指这里是一处年老硕德者于林泉间赏玩休憩的地方。林泉耆硕之馆分南北两厅,室内窗明几净,陈设华美。入室几转,蓦然青山满眼,花木葱郁,似武陵人溪水几转倏入桃花源中,不胜欢喜。令人不出城郭,而获山林之趣。
“清风池馆”为水榭形式,既有“穆如清风”之意,喻大平盛世;又有苏东坡《前赤壁赋》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之实景。清风池馆傍水池东侧而筑,开敞不设门窗,清风徐来,分外舒适。清风拂面,池水泛起粼粼碧波,池馆变得清凉爽人。这里有一副楹联为:“墙外春山横黛色;门前流水带花香。”上联咏远借之景,黛色,就是深青色,是远山的天然美色。下联咏近观之景,似轻柔明透的流水,还有醉人的花香。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观,联语还赋予它们以丰富的感情。"横"和"带"两字突现了山水之性格、神采,有妙造自然之趣。山水与人们的感情相交流,引起人们更美的遐思。其实园林就是用来陶冶情操的,尤其是对那些退休或者谪居的官员而言,这是寄托心境的地方,你可以通过山水来调节自己的状态,也可以体现自己的胸襟学识。
北部——奇石花木,一派清意,以盆景称绝。留园最绝的,就是里面的太湖石了。有奇形怪状的十二生肖石;有从不同方向看就不一样的母子石。穿过月洞门,就是最有名的“冠云峰”。冠云峰其实不是山峰,是块4米多高的太湖石,据说东区庭院虽然华丽,但也比不上这块石头的贵重。前人品湖石,有四要诀,一曰“瘦”,二曰“漏”,三曰“透”,四曰“皱”。留园的冠云峰,束腰高峻,瘦也;嵌空穿眼,漏也;玲珑贯通,透也;纹理褶曲,皱也。风骨落落,风流蕴藉,有“嵌空、穿眼、宛转、险怪”之势,兼具“瘦、漏、透、皱”之美,被陈从周先生誉为“中国园林中名贵的天然雕刻品”。冠云峰后有二层小楼,名“冠云楼”,原为赏石而筑,现为茶室,古石寒潭,锦麟碧波,春秋佳日,坐此喝茶,堪称幽绝。自冠云楼向西折入一竹间幽径,过“又一村”门洞,则进入留园北部。一道粉墙隐于花木之中,隔开留园东部与北部景区,墙上开月洞门,上嵌“又一村”砖额,这三字乃盛康旧迹,原指“花好月圆人寿轩”、“少风波处便为家”一带,曾栽植桃杏,列菜畦,搭豆架,一派田园风光。
今此处辟做盆景园,入门只见绿荫幽草,桃杏杂植,园中又搭了葡萄架,几株葡萄攀援而生,主干粗如莲藕,表皮鳞皴,虬古苍劲,藤蔓如游龙般缠绕着架子,直至把每一寸“城池”都收为己有。夏日,葡萄从这些纤细的藤蔓上垂下来,翠色欲滴,清润如玉。沿石铺小径徐行,可欣赏苏派盆景,榆木、黄杨、黑松、刺柏、雀梅等树桩盆景各有姿态,盘根错节的也有,横斜逸出的也有,清韵洒落的也有,凝重苍然的也有,无不透出一份苍老天真的勃勃生趣。稍作盘桓,穿过葡萄架,花木遮映处,隐隐露出黄石砌筑的曲折蹬道,攀越蹬道,至西部土山。在我看来,园中盆景便是构筑林园意境的意象。扶疏碧叶,枝柯奇古中有青山照眼,有绿波漾痕,有墙低杏小,有暗香盈怀。一盆一景都着意,一石一木皆有情,使人观之悦目,赏之慧心,如游林下,如处画中。
纵观苏州盆景的风格特点,它在选材上取法自然,绝少斧劈刀凿的痕迹;盆景的构思布局上精巧入微而浑然天成;在树桩的造型上,强调曲直有序,兼顾老桩和枝叶的合理搭配;在景观意境上主张疏密相间,虚实有度,让每一个盆景作品都脉络清晰而独具匠心。特别是留园的水石组景巧夺天工,几组斧劈石高低错落,主次分明,石上苍松翠柏,蔚然绿映,点睛处在于一泓清池环流,山石松柏,静影沉玉,是峭拔中见深秀,深秀中见幽远,幽远里透出清致来,大有南宋马远山水画意。明代陈继儒说:“得趣不在多,盆池拳石间,烟霞俱足;会心不在远,蓬窗竹屋下,风月自赊。”林园的趣味,亦旨于此。我喜欢留园的盆景,喜欢它给我带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意境。
西部——土山高耸,曲溪蜿蜒,以林野成趣。西部土山为全园最高处,昔日登临,可饱览虎丘、天平、灵岩诸山景色;高原极望,远岫环屏,属于“借景”中的“远借”。山上筑两亭:一曰“至乐亭”,单檐歇山顶小亭,形制简洁,格调古雅。一曰“舒啸亭”,取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登东皋以舒啸”意,圆形攒尖顶似笠帽顶珠,形制小巧,精致含蓄。山上土石相间,古木苍苍,槭树成林,霜降后,槭树经霜尽赤,望去灼灼,如火烧云锦,似霞漫湖天,色彩明丽照瞩,不失为赏秋佳境。舒放性灵于山水之间,情移烟雨,清风满怀,飞花可以入梦,明月得为前身。可谓:天高不碍我翔,渊深无妨我游。
穷石径而至,便是“活泼泼地”。“活泼泼地”取自明代殷迈诗中“窗外鸢鱼活泼,床头经典交加”句,建筑为水阁形式,是一单檐歇山顶水榭,檐角翼然,依山而筑,四面环有走廊。它位于溪水的东北角,接近曲廊尽头,南边面临水面,其下凹入,宛如跨溪而立,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意。主人大概认为在四林野地中,就应该活泼泼地。此处傍山依水,环境相当清幽,阁内的陈设,以隐逸为主题,挂着四幅图画,内容分别为林和靖放鹤、苏东坡种竹、周敦颐爱莲和倪云林洗桐,很显然,这就是整个西区要表达的内涵。
绕亭而下,黄石夹道,憨憨笨笨的石块拟自然之态,堆砌成山,高低错落,随意曲折,犬牙互差,毫无斧凿之感。一道石径斗折蛇行,蜿蜒山间,步入其中,恍如步入深谷幽涧。水榭台子有一部分延伸到水面,底下作凹入处理,有曲溪自榭下流出。溪上架桥,一曲桥一平桥,曲桥红栏白版,饶有古意;平桥由三条石板并列组成,中间一块石板上雕刻着精美的拟日纹图案,素雅简洁。两座小桥,一曲一平,连接两岸,而绝无重复之感,真有木石磊落一溪幽的野致。曲溪流到南边廊下,水源已尽。游人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,至溪尽处,而意未尽。留园西部土山竦峙,幽静虚僻,黄石顽夯,古木苍苍,最具山林野趣,又有山溪婉转山下,极清幽旷绝之致。
我似乎察觉到,留园中景观的意境也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,犹如绘画中的题跋,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,加强其感染力。留园的主人盛康曾在五峰仙馆题字:“历宦海四朝身,且住为佳,休辜负清风明月;借他乡一廛地,因寄所托,任安排奇石名花。”这简单的几句词道出了盛氏购园的原由和他的爱好所在,使观者感同身受。留园,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致,不仅留住了大自然,也留住了我的目光。徜徉于留园之中,静静的体会山水的美好,感受四季的变化,虫语花香,莺歌燕舞,阴晴圆缺都仿佛与人述说,述说着岁月静好,人间的安好。仔细的体悟,便觉得人与大自然有种天生的亲近之感,这便是古人常说的意境吧,境虽小,却给人无限的思想空间,天地宇宙仿佛都在这方圆之地。
苏州园林的金秋,留园无疑是最让人期待的。林泉耆硕之馆的桌案,摆上了菊花;待云庵的竹子,依然青翠透过冰裂纹窗棂;槭树叶子开始泛红,金秋季节的光影斑驳如画。从鹤所的小边门转到东园一角,顿时眼前一亮,斑驳的墙面上,古树的枝条随心所欲地伸展,跟前堆砌的湖石成了连绵起伏的群山。在山坳里还藏了一座山亭,露出两个翘角飞檐,一幅《枯木秋亭图》就在你面前徐徐展开。路过石林小院,树影婆娑顽石相伴,一幅水墨画《枯木奇石图》浑然天成,镶嵌在白墙上的书条石,自然就成了这幅画的落款。人说苏州园林就是一幅有实有虚活的山水画,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。的确,留园每一处景物都精巧到了极点,平静、自然、别致、和谐,令人叹为观止。
有游客问导游:“这座园子为什么叫‘留园’呀?”导游说,因有一任园主姓刘,而被老百姓俗称为“刘园”。后来,另一位主人在整修花园时发现了一块“长留天地间”的石碑,他想,这个花园历经战火仍然保留下来,似乎是有老天的护佑,他希望这座园子能永远留在自己手中。于是,他取其音而易其字,改名“留园”。另外,“但留风月伴烟梦”,这个“留”字又有让游客留连忘返之意。俞樾在《留园记》中说:“泉石之胜,留以待君之登临也;花木之美,留以待君之攀玩也;亭石之幽深,留以待君之游憩也。”足以道尽此中真趣。雅人游园,也是游心,自在游心骋目间似一只翩翩作舞的蝴蝶,栖于花间,恋于花间,醉于花间。这“花间”林园,又何尝不是人心目中的桃源。
苔藓封枝,数剪烟雨,花影月移间可悟乾坤宇宙之大;闲山静水,林木翳然,入吾心目中满是洒然旷逸之怀。闹市中的低调,低调背后的奢华,奢华中又有浓浓的书卷气,这是留园给我留下的印象。如今,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,几度兴废的留园,恰如园主们孤心苦诣的“名园长留天地间”了。此景只应天上有,惟愿人间多驻留。据说,多年前有一个美国组织欲二十亿美元购下留园,苏州市政府坚持没有出售。是呵,留园不仅是苏州人民的骄傲,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是不可以用金钱估价和出售的。相信,留园这幅”立体山水画”,这首“无声山水诗”,会永远留在中华大地上! 故我也聊发轻狂,留诗一首:
留园淑景抖芳菲,楼阁亭台墙内围。
奇石花光召莺啼,紫藤竹影唤燕飞。
长廊曲转窗含翠,小径回环雨带微。
咫尺园中寻真趣,同游莫问几时归。
周星辰,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,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,辽阳市第五届作家协会理事。作品以诗歌、散文为主,曾在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交通报》《辽宁日报》《人民代表报》《辽阳日报》《鸭绿江》《北方作家》《太子河》等报刊发表诗歌、散文、随笔、歌词、杂谈500余篇。出版诗集《世纪花雨》、散文集《河谷行舟》《人在路上》。
关联阅读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