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衡阳市祁东县白地市镇白地市村,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,耕地综合效益明显提升。付蛟龙摄
红网时刻通讯员 陆清芳 曹华华 许珂 衡阳报道
项目建成区土地流转率从25%提高到55%以上,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75%以上,粮食产量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……湖南省衡阳市通过大力实施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“荒地”变“良田”“望天田”变“高产田”,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,大大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作为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,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,也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,承担着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。如何向土地要粮食,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?2009年,衡阳市开始在衡南县栗江镇顷田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,并于2012年在全市各县市推广,从单纯的田间水渠、机耕道建设,逐步过渡到田间的综合治理与标准化建设,取得了很好的试点效果。
衡阳市衡阳县大安乡三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。易建军摄
2019年,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,衡阳在全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,积极开展“小田改大田”及土地平整行动,通过消除田间界埂、“小并大、短拼长、陡变平、弯改直”等措施,将原来零星分布、条块分割、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归并平整,同时新修机耕道、衬砌灌排渠、修复加固山平塘,对项目区内的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进行综合治理,破解了耕地碎片化、机械耕作不便、耕地边界过多、实际利用面积小等问题,把低效的土地资源建成了田成方、路相连、渠成网、旱能灌、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,实现了“小田”变“大田”,“荒地”变良田,“望天田”变“高产田”,极大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。
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,“小田”变成“大田”,“荒地”变成“良田”,“望天田”变成了“丰产田”。彭斌摄
衡南县宝盖镇福全村属于丘陵地区,土地零散,田埂多,大田不过一两亩,小的只有三四分,大型机械开不进田里,种田都靠人工,且由于排灌设施落后,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,2022年这里启动了高标准农田改造,通过平整土地,新修渠道、修建机耕道等措施,过去的“巴掌田”“插花田”变成了“连片田”,不仅原有的耕地面积增加了,产量也得到提升,今年每亩可望新增粮食产能108公斤。
常宁市三角塘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,新修的水渠解决了周边农田灌溉和排涝难题。许珂摄
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极大提升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。蒋水洋是衡山县长江镇石桥铺社区的种粮大户,2021年,石桥铺社区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启动,改造完成后的“高配”版农田,吸引在外务工多年的蒋水洋回到家乡,成立了衡山敬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,进行水稻种植。“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大型农机有了用武之地,现在种田不仅更轻松了,生产效率也提高了,就拿翻耕来说,一台机械一天可以抵得上60个人工,规模化种植还帮我们节约了种田成本。不仅如此,农田的防旱防涝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。”蒋水洋告诉记者,尽管去年遭遇旱情,但石桥铺社区的农田灌溉并没有受到影响,粮食喜获丰收。有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带来的底气,今年蒋水洋将自家的水稻种植面积又扩大了1000亩。
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双季稻万亩示范片。郭宇祥摄
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双季稻万亩示范片。郭宇祥摄
据统计,2019年—2022年,衡阳市共投入28.72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实施,从2019年至今,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79.87万亩,累计覆盖285个乡镇1468个行政村(社区)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